top of page

摘要

   自2004年规划高铁建设,截至2018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占世界三分之二,位居全球第一。20年间,在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进程中,高速铁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的高铁事业经历了“跟跑者”、“同行者”,再到“领跑者”,其触角已经遍及四洲20余国,引领世界高铁潮流,高铁也成了中国强有力的名片。

高速铁路

                                                                                     ——飞速伸展的中国触角

    12月24日上午10时许,在兰州西客站始发的D2701次列车上,38岁的李慧琳正在自己座位上查看一份合同。


  李慧琳是兰州一家车贷公司的客户经理,当天早上她被派往张掖出差,去和客户签订一份购车合同。因为业务关系,去河西出差对她来说可谓家常便饭。张掖、嘉峪关、酒泉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以前去酒泉出差,坐普通列车要一天时间。日子久了,她越来越“厌恶”出差。而每次出差时,家人也为她的安全而担心不已。


      兰新高铁开通后,从兰州到嘉峪关,坐高铁只需4个多小时,这让李慧琳能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行程,在家吃过早饭,然后去车站乘车,下午办完事再乘高铁返回,还不耽误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高铁为工作和生活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出差一族”的脚步越来越轻松。

国内触角

中国高铁“井喷式”发展

线路布局更加均衡

    1978年,邓小平坐在日本新干线上感慨万千,他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而40年后的今天,安全,速度,便捷,价格亲民的高铁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我国高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4年前自主研发实验的技术积累期。

    二:2004到2008年间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技术引进期。

    三:2009年后的全新自主创新期。

    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14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2018年1月2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公司2018年工作会议上说,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5万公里左右,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高铁3万公里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2008-2017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据来源于“铁道论坛”网《 2016年中国高铁大数据及未来十年趋势分析》;“2008-2017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2008年到2017年,中国高铁累记运营里程从672公里增长到2500公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占全国铁路运营里程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全国铁路网络中的核心。

      中国高铁能够以这种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速度发展,主要在于中国能够对从国外引进的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研发出自己独有的高铁技术,充分响应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未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增长的步伐肯定不会停歇。我们根据它从2008-2017年的增长规律,利用Tableau,推算出了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与年份的指数函数关系:累积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公里)=0*exp(.380239*年份)。通过这个函数,我们也能大致预测出中国高铁在未来的高铁运营里程和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高铁国产化前景被看好,高铁保险将迎重大机遇。中国高铁建设速度惊人,连世界都惊讶,高铁带给我们普通百姓的是出行方便快捷,也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联动。如今,高铁成为中国对外工程的一张“名片”。因此长期看好高铁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产业链上的公司业绩可期。

数据来源于“高铁网”。

高铁有效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以京沪线为例)

      高铁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之间的可达性,成为城市群迅猛发展的推动力。实践证明,建设一条铁路线,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一个城市带,并带动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以京沪高铁线为例,展现其建立对沿线城市经济的影响。

上图  京沪高铁沿线各站点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于“人民铁道网”。

      由下图可以看出,京沪线开通前后,沿线主要城市GDP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呈现增长状态。

      自京沪高铁2011年6月30日开通以来的运营效果充分说明,京沪高铁已经开始发挥其中国东部的门户作用,有力地带动了沿线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城市建筑、功能配套、城市商贸、居住、旅游和就业等城市经济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已经呈现梯级辐射至周边各区县。

京沪高铁开通前后各城市GDP对比

数据来源于“人民铁道网”

2010年和2011年,京沪线相关区域

有无高铁情况下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对比

数据来源于“人民铁道网”。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京沪高速铁路的发展带动的沿线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的发展和增加,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提升并且提高了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产业结构方面的升级调整。

2010年和2011年,京沪线相关区域有无高铁情况下三产业就业人数对比

数据来源于“人民铁道网”。

     京沪高速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两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从业人数,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起到了关键作用。加速了京沪高速铁路周边地区劳动力的转移,人才的流动;加速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从长远来看,对转变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繁荣区域经济的市场一体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外触角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高速铁路自1964年在日本发端首开时速为210公里每小时,此后在西方国家走过40多年漫长的发展道路,运营时速一直在250公里上下徘徊,而中国从2004年开始引进消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创新研制时速380公里动车组,中国高铁仅用六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40年的路,完成了惊人的三连跳。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仅用七年时间就完成了对日本,德国,法国等高铁技术强国的追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自主创新。转向架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牵引传动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每一项细微的技术都凝聚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辛与付出。如今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报告成果有百项之多,2017年6月25日,中国高铁家族又添新成员复兴号,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它的成功研制生产,标志着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先进前列。

​中国在世界高铁中的地位

“2008-2017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百分比”中的“2008-2017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据来源于“铁道论坛”网《 2016年中国高铁大数据及未来十年趋势分析》;“2008-2017年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数据来源于世界“世界铁路联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中国高铁总体发展情况评分的世界排名”的数据来源于“GoEuro”。分值表示相对满分100分所取得的分数,评分综合以下要素:各国高铁覆盖人口、最高速度纪录、运营速度、线路覆盖和每公里平均票价。

      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提高,我国和外国高铁项目的合作也从“技术引进”升级为“联合创新、联手闯市场”,已经有多笔跨国联合的合作项目达成。


       2009年10月,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访华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两国签署中俄发展高速铁路备忘录,中国将帮助俄罗斯建设高铁。
       2009年11月,美国通用电气和中国铁道部签署备忘录,双方承诺在寻求参与美国时速350千米以上的高铁项目方面加强合作。 

      2010年7月13日,巴西正式开始为建设全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招标,中国有关企业表示参加投标。7月12日到15日,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访问中国期间,与中方签署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的多项铁道科技出口合约,这是中国近年来出口铁道科技最大的一笔交易。
       2010年12月7日,铁道部与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等4国政府,以及阿尔斯通、庞巴迪等跨国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

​中国对外援建高铁线路分布

​数据来源于“高铁网”。

Click the photo please

​中国对外援建高铁国家

​数据来源于“高铁网”。请点击图片进入我们制作的由中国对外援建高铁国家名称组成的文字云。

Click the photo please

​结     语

      回首过去,“四纵四横”完美收官;展望未来,“八纵八横”将大展宏图。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迎来巨变。

 

      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跟跑者”、“同行者”再到“领跑者”。从“万国机车”再到“中国标准”,中国高铁后来居上,并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引领世界高铁潮流,共享中国高铁发展成果。


      高铁发展战略是国家级大战略。高铁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并在验证中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将共同见证中国在高铁行业的巨大发展。

bottom of page